蛤蚧的功效与作用

阅读:0   来源:https://www.zlbes.com/    标签:

蛤蚧,又名大壁虎,为壁虎科动物蛤蚧除去内脏的干燥体。蛤蚧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广西,遍及广西大部分县、市;其次是广东和云南。此外,贵州、福建的厦门、江西南部的个别地区也有分布,但数量极少。以广西德保地区出产的最负盛名。蛤蚧生性奇特有趣。它喜居于山崖坡壁、石洞裂缝或枯树洞中。它喜暗畏光,视物不远,瞳孔可随光线的强弱而缩小或扩大。如遇强烈光照,眼球反射红光。它遇火伏然不动,很容易被人捕捉。蛤蚧晚间鸣叫,雄声似“蛤”,雌声似 “蚁”,故而得名。它动作敏捷,昼伏夜出。更为有趣的是:它们雌雄成双成对,同栖同行,“妇随夫唱”,恩爱相处,情同鸳鸯,永不分离,如有一只被擒,另一只马上扑上去,紧紧抓住第一只不放。因而,捕捉时往往擒一获二。即使有一只没被捉住,也会悲伤万分,拒食而亡。由于它的脚趾底部长有一副吸盘,对物体具有极强的吸附力,不论悬崖峭壁或是陡墙洞顶,它都能如履平地,绝不掉落。蛤蚧生长比较缓慢,小蛤蚧从出世到性成熟,一般需要4一5年时间。蛤蚧多以群居鲜活的小动物为食料,如金龟、缕蛤、炸锰等,有时也吞食毛虫、娱蛤等有毒小动物。它那副密密麻麻的牙齿、进食时只能吞食,不能咀嚼。它只吃活食,对于死亡的昆虫,它宁肯饿死,也不吞食。

蛤蚧的功效与作用

蛤蚧的功效与作用
  1.蛤蚧味咸,性平。归肺、肾经。益肾补肺,定喘止嗽。主治肺肾两虚,气喘咳嗽,虚劳咳嗽,咯血,肾虚阳痰,遗精,消渴,小便频数。蛤蚧为中医临床比较常用的名贵药材,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的《雷公炮炙论》。唐代的 《日华子本草》以及南宋初期的《开宝本草》等也均有其药用记载。李时珍所著的《本草纲目》中收载更为详细:补肺气,益精血,定喘止嗽,疗肺痈消渴,助阳道。补肺气,定喘止渴功同人参。益阴血,助精扶赢,功同羊肉。
  2.蛤蚧的主要化学成分:含肌肤、胆碱、肉素毒碱、鸟嚓吟、蛋白质、胆固醇,甘氨酸、脯氨酸、谷氨酸等14种氨基酸,钙、磷、锌等18种元素,5种磷脂成分和花生酸、花生四烯酸等9种脂肪酸。
  3.药理研究认为蛤蚧既有雄激素样作用,又有雌激素样作用,其作用较蛇床子、淫羊蕾、海马为弱。蛤蚧有免疫增强作用,能加强白细胞的移动力,增强肺、支气管和腹腔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。对受低温、高温、缺氧等应激刺激有明显的保护作用。另外有平喘、降血糖、抗炎及延缓衰老作用。
4.蛤蚧临床应用于治疗阳痪、尿频、子宫发育不全、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、支气管哮喘及心源性哮喘、咳嗽、气喘、呼吸困难、肺结核、消渴、闭经等症。

蛤蚧的功效与作用

蛤蚧药材识别
  腹部张开撑于竹片上,呈扁片状,全长20~30cm,头颈部及躯干长9~ 18cm,头颈部约占 1/3,腹背横宽6~11cm,尾长6~12cm。头略呈扁钝三角形,眼眶凹陷成窟窿状,无眼睑。口内有锯齿状细齿,密生于腭的边缘,无大牙。周身密被有光泽的细鳞片,有红褐色斑点。背部表面呈灰黑色或银灰色,有12 ~14纵列突起的圆形大鳞片镶嵌在多角形小鳞片中。腹面呈浅灰色,散有粉红色斑点。脊椎骨和肋骨均呈山脊状突起。4足均具5趾,趾间具蹼,足趾底面有褶皱状突起的吸盘,爪短,呈钩状,除第1趾外,均具爪。尾渐细,微现骨节,颜色同背部,有7个明显的银灰色环节,质坚韧。腥气重,味微咸。

蛤蚧的功效与作用

蛤蚧的吃法
1. 蛤蚧瘦肉汤
  【功效】止咳平喘,益肾。
  【材料】蛤蚧干品2个,瘦肉100克,川贝10克,姜片适量
  【调料】盐适量
  【做法】
  1.蛤蚧干品洗净,温水浸约5小时;瘦肉入沸水汆烫后捞出切块;川贝温水浸约30分钟。
  2.蛤蚧放入沸水锅中煲约20分钟,入瘦肉块、川贝、姜片煲1小时,放盐调味即可。
2. 蛤蚧人参酒
  【功效】补肺肾两虚。
  【材料】蛤蚧1对,人参100克,白酒500毫升
  【做法】将蛤蚧切块,与人参、白酒一起密封,30天后饮用。
3. 蛤蚧炖鸡
  【功效】滋阴益肾。
  【材料】蛤蚧鲜品2条,鸡1只(500克)
  【调料】根据口味添加
  【做法】蛤蚧去皮和内脏,与鸡一起炖熟即可。
  【食法】佐餐食用。

蛤蚧的功效与作用

相关内容

可卡犬好养吗 可卡犬为什么没人养 可卡犬缺点是什么
苜蓿草市场价格多少钱一吨 苜蓿草的营养价值
黄蘑营养成分有哪些 包含哪些营养价值
300升柴油大概有多少公斤
祝光苹果营养成分有哪些 包含哪些营养价值

上一篇:醋泡黑豆的功效与作用

下一篇:熟地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

推荐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