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月霜(六月霜的介绍 六月霜为菊科艾属植物奇蒿,常绿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茎丛生,细硬,节间短。叶对生或3枚轮生,密集,狭披针形,长0.5~2厘米,宽0.1~0.2厘米。)

六月霜 0关注

六月霜概述

六月霜的介绍 六月霜为菊科艾属植物奇蒿,常绿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茎丛生,细硬,节间短。叶对生或3枚轮生,密集,狭披针形,长0.5~2厘米,宽0.1~0.2厘米。 [详情]
  • 中英文名称:六月霜 Monochasma sauatieri Franch
  • 别名:广东土牛膝、千层楼、千层矮、奇蒿、刘寄奴、南刘寄奴、千粒米、金寄奴、乌藤菜、珍珠蒿、九里光、野马兰头、化食丹、白花尾、苦婆菜、细白花草黑补标、黑艾

精选图文

更多

六月霜功效与作用

六月霜

六月霜的介绍

六月霜为菊科艾属植物奇蒿,常绿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茎丛生,细硬,节间短。叶对生或3枚轮生,密集,狭披针形,长0.5~2厘米,宽0.1~0.2厘米。

六月霜的形态特征

组织构造
六月霜为菊科艾属植物奇蒿,常绿多年生草本,高60~120厘米。全体密被白色茸毛,茎丛生,细硬,节间短。
茎,表皮为一列扁圆形或卵圆形细胞,表面观呈长条状多角形。其上有由2~8个细胞组成的非腺毛。皮层由5~7层卵圆形薄壁细胞组成。茎的横切面环列大小不等的维管束,由木质部、韧皮部、韧皮纤维组成。木质部多见螺纹导管,少见网纹,具缘纹孔,直径5~8μm ,木化。纤维成束,淡黄色,两端较尖,大小不等,长15~498μm,直径9~16μm,有的具单斜纹孔,木化。髓由类多角形细胞组成,木化。
六月霜的带花全草,其生药性状为:茎圆柱形,长短不等,直径2~4mm,表面棕黄色或棕褐色,有纵条纹。质硬而脆,折断面黄白色,边缘有纤维露面,中央有疏松的髓。


叶互生,多干枯皱缩或脱落,展平后呈短圆状或卵状披针形,基部渐狭成短柄,不分裂,顶端渐尖,边缘有密锯齿,叶表面暗绿色,背面灰绿色,均密被白毛,质脆,易破碎。枝梢生黄色小花,密集成穗状花序。气微芳香,味淡。
叶,上表皮细胞表面观垂周壁波状弯曲。气孔较少。类圆形或长圆形,长11~13μm,直径7~9μm,不定式和不等式。非腺毛较少,由2~6个细胞组成,长7~97μm,直径4~11μm。栅栏细胞一列,海绵细胞3~5层均含草酸钙簇晶,直径4~15μm,叶脉处上下表皮下方有3~4层厚角细胞。维管束外韧型,由木质部、韧皮部及中柱鞘纤维组成。下表皮形状与上表皮相似,但气孔与非腺毛较多。


六月霜的花淡红色,单生叶腋,苞片2枚,花萼4裂,钟状,花冠唇形,5裂,雄蕊4枚,2强,子房上位,2室。
花,花粉粒类球形,具三个萌发孔,表面具刺疣,花瓣表面观表皮细胞为长 条形或长条状多角形,边缘具有非腺毛,由2~5个细胞组成。卷片表皮细胞呈长条形或长条状多角形,有气孔分布。
六月霜的花期花7~9月。


六月霜的蒴果,长圆形,先端尖锐,具纵沟。
六月霜的果期8~10月。

六月霜的生态习性

六月霜多生长在山坡林边、灌丛下及荒山草地。

六月霜的分布区域

六月霜分布于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省。

六月霜的食疗或药用价值

六月霜的化学成分

化学成分
六月霜含挥发油0.45%,油显黄绿色,有刺激性香气。从奇蒿(即南刘寄奴)的醇溶部分分得奇蒿黄酮(arteanoflavone),香豆精(couma-rin),5,7-二羟基-6,3,4-三甲氧基黄酮(eupatilin),小麦黄素(tricin),脱肠草素(herniarin),东莨菪素(scopatilin),伞形花内酯(umbelliferone),三裂鼠尾草素(salvigenin),喘诺木烯内酯(reynosin),狭叶墨西哥蒿素(armexifolin),去氢母菊内酯酮(de-hydromatricarin),去乙酰基去氢母菊内酯酮(deacetyldehy-dromatricarin),断短舌匹菊内酯(secotanapartholide)A,长叶艾菊内酯异构体(tanaphillin isomet),刘寄奴内酯(artanomaloide),奇蒿内酯(arteanomalactone),西米杜鹃醇(simiarenol),橙黄胡椒酰胺乙酸酯(aurantiamide acetate),伞形香青酰胺(anabellamide),刘寄奴酰胺(anomalamide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反式-邻-羟基桂皮酸(trans-O-hydroxycinnamic acid),反式-邻-羟基对甲氧基桂皮酸(trans-O-hydroxy-p-methoxycinnamic acid)及环已六醇单甲醚(cyclohexanehexol monomethylether),挥发油等。
全草含甘露醇(D-mannitol)。

鉴别方法
销用较广的刘寄奴主要有三类,其特征是:
1.南刘寄奴(奇蒿):茎圆柱形具肋,棕黄色,质硬脆、折断有髓;叶互生,边缘具锯齿;枝梢小花密集成穗状;瘦果圆柱形;气微香,味淡。
2.北刘寄奴(阴行草):茎干后黑色,被短柔毛;叶对生,羽状深裂;蒴果长椭圆形。
3.元宝草(含湖南连翘等):茎圆柱形,黄褐色;叶对生,两叶连成“元宝”状;蒴果三室,种子细小。湖南连翘极似上种,惟叶先端尖,两叶不连成“元宝”状,蒴果较大,5室;小连翘,植株较小,蒴果三室略小。
此外,菊科的白苞蒿、红陈艾、金丝桃科的地耳草等,形态各异,可比较鉴别。

名典鉴别
1.唐·苏恭曰:“刘寄奴草生江南。叶似艾蒿,上有四棱,高二三尺以来,叶似山兰草,一茎直上有穗,叶互生,其子似稗而细。”
2.韩保升曰:“今出越州,蒿之类也。高四五尺,叶似菊,其花白色,其实黄白色作穗,夏月收苗13干之。”
3.宋·苏颂曰:“今河中府、孟州、汉中、滁州亦有之。春生苗,茎似艾蒿,上有四棱,高二三尺以来。叶青似柳,四月开碎小黄白花,形如瓦松,七月结实似黍如细,根淡紫色似莴苣。六月、七月采苗花子通用。”
4.明·《本草蒙筌》:“刘寄奴草。山侧道傍,春暖即产。凡用入药,随时采收。原因刘裕小名寄奴,用此以治金疮获效,竞指名曰刘寄奴草也。”
5.李时珍曰:“刘寄奴一茎直上,叶似苍术,尖长糙涩,面深背淡。九月茎端分开数枝,一枝攒簇十朵小花,白瓣黄蕊,如小菊花状。花罢有白絮,如苦荚花之絮。其子细长,亦如苦荬子。所云实如黍稗者,似与此不同,其叶亦非蒿类。”

六月霜的文化背景

各地别称
别名
奇蒿(江苏南部种子植物手册)刘寄奴(唐·新修本草,中药俗称),金寄奴(日华子本草),乌藤菜(通志),珍珠蒿(台湾植物志),南刘寄奴(湖北、江西),六月霜、九里光、野马兰头(江苏),化食丹(上海),六月雪、白花尾(江西),苦婆菜(福建),细白花草(湖南),“黑补标”、“黑艾”(瑶族土名)
来源
菊科艾属植物奇蒿Artemisia anomala S. Moore,以带花全草入药。8~9月花期采收,连根拔起晒干,打成捆。防止野露雨淋变黑。

名字来历
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,见一巨蛇,急忙拉弓搭箭,射中蛇首,大蛇负伤逃窜。第二天他又上山,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,即随声寻去,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,便上前问道:“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,治什么病呢?”童子说:“我王被寄奴射伤,故遣我们来采药,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。”寄奴一听,便大吼到:“我就是刘寄奴,专来捉拿你们。”童子吓得弃药逃跑,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,用此药给人治疗,颇有奇效。后来,刘寄奴领兵打仗,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,便把此药捣碎,敷在伤口,很快愈合,甚为灵验。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,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,所以就把它叫“刘寄奴”。这是历史上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,一直流传。

历史记载
《南史》记载,南北朝时期的宋武帝刘裕,字德舆,小名寄奴,原为东晋大将,在他称帝前,有一次率兵出征新洲,敌军主力被消灭后,其残余人马逃奔山林。刘裕在带兵追剿中,被一条横卧路上的巨蛇挡住。刘裕弯弓搭箭命中巨蛇,巨蛇负伤而逃。第二天,刘裕带兵到林中继续搜查敌军残余。忽闻山林深处有杵臼之声,便派士兵前去查看。士兵循声寻去,只见几名青衣童子正在捣药。士兵正欲举刀杀之,众童子伏地哀救说:“只因昨日刘将军箭中我主,我主疼痛难忍,命我等捣药敷伤。”士兵们将此情回禀刘裕,刘裕甚觉诧异,乃前往察看,发现青衣童子不见了,只见地上有草药数束,遂命士兵将草药带回试敷金疮,甚是灵验,于是在军中推广使用。那时,不知这种草药叫什么名字,大家认为是刘裕将军射蛇得药,便以刘裕的字命名“刘寄奴”。

热门文章推荐

相关问答

猜你喜欢

大家都在看

热门植物排行榜